龍虎網訊(記者 鄭穎玲 攝影 朱熹)平整寬闊的公路穿越平原丘壑,讓距離不再遙遠;挺拔巍峨的大橋跨越江河湖海,讓天塹化作坦途。那么,這些“交通脊梁”如何承載日復一日萬千車流的負荷?如何抵御風雨侵蝕?這背后,是一群工程師用數十年的堅守與創新,為公路與橋梁的健康與長壽尋找答案,讓通途更安全。
日前,全市“走進企業看質量”媒體行活動走進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交科集團”)。活動中,記者們踏上了蘇交科的新技術之“路”,從道路材料、橋梁技術到自動化實驗室,看科技如何為交通基礎設施披上“質量鎧甲”。
道路科技:讓每一公里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江蘇省高速公路瀝青路面使用壽命正在向30年邁進,背后是材料與技術的雙重保障?!痹谔K交科集團新型道路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工程師張宇峰指著一臺模擬高溫多雨環境的實驗設備解釋道。作為我國道路新材料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這里藏著讓道路“延年益壽”的秘密。
中心劃分有基礎研究實驗區、專業技術實驗室、加速加載試驗場等功能區域,從材料配方到現場模擬,構建起全鏈條研發體系。走進基礎研究實驗區,多臺檢測設備正在運轉,張宇峰介紹:“我們能根據不同項目需求,提供符合當地標準的材料評價,這也是我們參與海外項目的底氣?!?/p>
據了解,蘇交科集團從1978年成立至今,已成長為擁有兩個國家級實驗室的行業標桿,業務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在眾多國家都留下了中國工程的印記。
在解決道路“常見病”方面,蘇交科集團的技術成果已在全國多個省份落地。面對多雨天氣引發的路面坑洞,中心“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評價方法”可模擬高溫與雨水共同作用的惡劣環境,提前篩選出抗水損性能優異的路面材料。如今,這套測試系統已成為江蘇高速公路養護設計的“標配”,確保每一段路面從實驗室走向現場時,都具備抵御自然侵蝕的能力。
更令人驚嘆的是中心積累多年的道路數據庫。從國內外各地采集的石料樣本整齊排列在展示柜中,顏色深淺不一、顆粒形態各異。張宇峰指著一塊五顏六色的石料說,“這類石料成分復雜,施工控制難度大。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改良,減少對優質石料的依賴,降低工程成本?!苯刂聊壳?,中心已承擔200多項研究課題,獲國家和省部級成果獎80余項,主編參編標準30余項,授權專利180余項,這些技術成果正支撐著中國道路的高質量建設。
橋梁技術:從“體檢”到“延壽” 守護超級工程安全
如果說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那橋梁就是連接“血管”的“樞紐”。在蘇交科集團長大橋梁安全長壽與健康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這里更像一座“橋梁醫院”,從建設到運維,為橋梁全生命周期保駕護航。
從成立至今,該實驗室已成為全國三家橋梁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之一,承擔著我國大跨徑橋梁安全研究的重要使命。
“以前做混凝土檢測,實驗人員要抱著試塊往返養護室和檢測區,一天下來胳膊都酸了;現在機器人24小時工作,數據實時上傳,還能通過AI審核報告,效率和準確性都大幅提升?!痹谔K交科集團橋梁自動化實驗室,張宇峰指著一臺正在運轉的AGV小車介紹道。這里是國內首個實現混凝土無人檢測的實驗室,正以智能化重塑基礎設施質量檢測的流程。
在自動化實驗室,AGV小車沿著預設軌道穿梭,將試塊自動運送到檢測設備旁;機械臂精準抓取試塊,放入壓力試驗機,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我們實現了‘雙盲識別’,送樣人員和檢測人員都不知道試塊編號,從制度上杜絕數據造假可能。”張宇峰介紹道,實驗數據會實時上傳至管理平臺,生成電子報告后,AI系統會自動審核數據是否符合規范,判斷結論是否合理,確保每一份報告真實可靠。
這種智能化模式已在重大工程中落地。今年五一期間,蘇交科集團為福州長樂機場打造的民航工程首個無人化智慧材料試驗室,登上央視新聞。
除了建設階段的“提前測試”,中心也擅長在橋梁運維階段的“精準體檢”。在江蘇省橋梁健康監測數據中心,實時匯聚著全省400多座橋梁的監測數據,南京二橋、三橋的應力、變形、振動等指標一目了然。“通過布設傳感器,我們為橋梁裝上‘神經系統’,一旦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報警,避免事故發生?!睆堄罘逭f道。
從道路材料的研發,到橋梁技術的突破,再到實驗室的智能化革新,蘇交科集團用實踐證明,基礎設施的高質量,源于對每一個細節的極致追求。如今,這家企業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讓“中國質量”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正如蘇交科集團的使命所言——“最具活力 值得信賴 勾畫新世界”,在交通強國、質量強國的征程上,他們正用科技為筆,描繪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藍圖。